陳式太極拳十大要領

陳式太極拳的十大要領,是認識太極拳運動的初步,是學習陳式太極拳的開端,是研究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也是陳式太極拳科學性的最基本知識。沒有對陳式太極拳十大要領悟徹的基礎,就根本無從談起學習陳式太極拳,這即爲陳式太極拳的十大要領重要性之所在。

第一要領 虛靈頂勁

陳式太極拳,首先保持自己的頭容端正。頭頂部的百會穴輕輕向上領起,有繩提之意,以保持精力集中,全神貫注。

百會穴位於人體頭部頂端中央的發旋處,也即後發際正中向上七寸之處,是人體的主要經穴之一,也是人體上的制高點,主一身之精神。頂勁上領,自然精神抖擻。

所謂的頂勁,就是讓中氣上沖百會穴。頂勁中氣是一股正氣,輕輕向上領起,正氣便自然運行到頭頂上。如果中氣不向上領,正氣即塌,四肢癱軟,無所依附,猶如一灘爛泥。但是,中氣又不可向上領過,如將全身正氣盡提於頭頂,就會産生頭重腳輕,足下不穩,如同全身吊在空中,並且身體各部因中氣上領過火,産生僵硬之感,扭轉不靈活,十分呆笨。因此,虛靈頂勁最爲關鍵,中氣上領中,處於似有似無狀態。這樣一來,便可使中氣貫於心腎之中,上可通頭頂,下可達會陰,如一線穿成,自然會頂勁虛領,靈氣上升,濁氣下降,將中氣蓄注入下丹田之中。

會陰穴位于前陰與後陰之間的正中部位。此穴屬前心,十分重要,遭擊打可奪命,中氣貫之,則使身體上下同一,共禦外敵之攻。

丹田,即臍下部。中國古代道家稱人身肚臍以下一點三寸處氣海穴爲丹田,並且把丹田分爲三個;在臍下者爲下丹田,在心下者爲中丹田,在兩眉之間者爲上丹田。陳式太極拳中所說的氣沈丹田是指臍下一點五寸處的丹田,又稱丹田爲氣庫。

陳式太極拳,頂勁必須由開始保持到結束,決不可半途丟失。頂勁是全身之綱領,一經領起,四肢有所依附,精神抖擻,自然得力。領中氣即提神,提神則用意,不可用力,用力則脖子發硬,身體變僵,腿下生虛,身體搖晃,致使身體內部氣血流通不暢,會産生不良影響。但若失去虛靈頂勁,又會面呈疲憊乏困,無精打采之神情,手腳不合,頭尾異處,重心不穩,心眼不上,氣血沈滯,少氣無力,呆板僵硬。故,虛靈頂勁在陳式太極拳中至關重要。

第二大要領 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虛靈頂勁得以實現的條件之一。含胸既要求在二目平視,雙手自然下垂,兩腳站地與肩同寬之時,將胸脯向內微微收合,有內含之感,但不可用力,將精氣下沈于丹田之中,蓄在一起。切忌胸部外挺,則會引起氣擁胸表,從而使自己身體偏於上重下輕,腳腿十分容易上浮,致使身體不穩。

含胸之時,必須同時塌腰,而不可弓腰。含胸弓腰成駝背,經脈、骨骼彎曲受壓,氣血通暢受阻,從而橫氣填胸,集聚胸腔,産生憋悶之感,直接損於身體,不宜練拳,功夫愈大受害愈深。所以必須進行塌腰,將脊椎骨向上輕提,背部內撥收起,使經脈舒展,氣血暢通,由丹田而起,分四路而出,一氣貫通。六分至心,分作兩股,各三分上行到左、右肩,由肩骨縫中貫到左右指頭;其餘四分,化作兩段,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並經骨縫中貫至左右足趾,來保證虛靈頂勁。

含胸塌腰就是胸中既要含住勁,又要虛如磬。四面包涵住,保證氣血通,使身體中間胸腹部自天突穴至臍下陰交、氣海、石門、關元等處猶如磬壁微躬,即可含住胸,又可含住勁,胸隨手轉,自然鬆開,全體得以舒暢,處於似有心而無心境界,從華蓋到石門虛虛含住,絕對不能把橫氣填塞在胸中。

第三大要領 松腰養氣

腰,即身體跨上脅下部分,是身體活動的主要部位,一身之主宰。陳式太極拳,要求做到剛柔相濟,所以必須松腰。腰爲氣力之源,緊則束氣,松則養氣。腰間自然放鬆,可是剛中之氣圓轉變化,虛靈則如,上沖百會,勞宮,下達湧泉,手隨神往,足從手運,圓轉如神,心勁一發,全身筋脈骨節相隨,但若發力,無堅不摧,足以應敵,並且可使自己兩足有力,穩固下盤,安如泰山。

陳式太極拳之天機精妙之處無不在於虛靈變化。而虛靈變化,則全部由腰轉動而生,能敬能靜,自葆虛靈。所以說,陳式太極拳運動變化,以意催形,而意又源於頭、蓄於腰,一旦有不得力處,必定用腰腿變化來補救,這就是松腰養氣之精妙。

第四大要領 分清虛實

陳式太極拳中以分清虛實爲第一要義。練習之中,若全身坐在左腿上,則左腿爲實,右腿爲虛;如果全身坐在右腿上,則右腿爲實,左腿爲虛,虛實必須分清。分清虛實之後,則可虛實輕靈,進退自如,起落轉挪,毫不費力。如果分不清虛實,則會步履沈重,身體立不穩,移步不便,反應遲緩,並且容易被人牽動,此乃陳式太極拳之一大忌。

分清虛實旨在要求陳式太極拳練習者自己心中明辨,但外形之上仍要實中有虛,實中有虛,心中一虛,四肢自然也虛,松隨自然,但丹田要實,腰勁要實,足底要實(但湧泉穴要虛)。這三處只要一實,兩臂與兩腿這四體之虛也定然虛中藏實,說虛說實,說實也虛,虛實兼備,有機配合,這才真正是陳式太極拳自然之妙用,深悟其中道理,自妙精妙無窮,故必從嚴格守。

第五大要領 沈肩墜肘

陳式太極拳打拳運動,全在用手引領,而轉關變化,又全在松肩。肩必須塌下,而不可架起來。功夫越深久,兩肩的骨縫便會自然張開,兩隻胳膊如在肩上懸挂著一般,肩顒、肩井、扶突等部全部松下,並且經常保持,覺肩上泛,立即將其松下,只要在平時練習時加強注意調整,始而免強,久而自然。肩若不松,則全肱轉換不靈,但功夫不久者,兩肩一時沈不下,也無法勉強,松肩也不是壓肩,功夫到時,骨節張開,肩自然可以松沈下去,功夫未到時,自己心中認爲骨節已開,而實際上的骨節也並不開。所以,必須勤學苦練,功夫即深,肩骨節自然開張,此處肩骨一開,則兩胳膊伸展曲縮,如同風吹楊柳一般自然,天機動蕩,活潑機靈,一掃滯機,均取決於此。

松肩,就要將肩松下,肩松不下,必定上端。兩肩上端,中氣必隨之而上,使全身難以得力,成爲一大毛病。
保證沈肩,意先墜肘,將兩肘尖向下松垂,並且要保持肘的前後、左右、上下相互呼應,將勁合住。肘若懸起,則肩必不能沈,所以必須墜肘。沈肩墜肘方才合乎陳式太極拳運動之理。

第六大要領 以意行氣

以意行氣,就是要求打拳之時,必須先端正站立,合目息氣,兩手自然下垂,身體中正,兩足並齊,保持心中一無所有,一無所思,朦朦朧朧,全然如同大混沌無極之景象,這種抽象的意義境界無法命名,可以稱作爲無極,意如茫茫無際。無極形成,太極便可産生。太極拳實際上就是天機自然的運行,陰陽自然的開合,一絲一毫不可強爲,強爲就不順合太極自然的道理,就不成爲太極拳。

以意行氣,運動變化全在一心之中,動靜緩急,運轉隨心,中和元氣,隨意而行,意之所往,全神貫注,正是打拳心是主,天君有令百骸豈敢不歡悅而順從。

以意行氣,就是要求全身自然鬆開,端凝莫側,收斂精神,別無他訣,心平氣和,運動時順其自然,不使一分一毫的拙勁,更不能讓它殘存於筋骨血脈之間, 對自己身體産生損害。如此而行,便可虛靈變化,圓轉自如。

以意行氣,連綿運動,功夫既久,自然能無窮長力。因爲人體中有許多經絡,縱橫密布如同地上的溝渠一般。溝渠若不堵不塞,其中之水自然十分順利流行,無處不至;經絡若不閉塞,其中之血氣也自然而流通,血氣流通,則力自然生長。

若不以意行氣,而用了拙氣,則會使全身充滿十足的僵勁,從而引起肌肉劇縮劇伸,壓迫經絡,致使閉塞,氣血停滯,轉動不得,牽動一發,必使全身相往,受動于人,成爲被動之局。

只有以意行氣,不用拙力,才會意所至而氣相隨。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川流不息,流遍全身,練习日久,則必得真正內勁。正所謂太極拳所說的“極柔軟,然後能得極堅剛也”。所以,陳式太極拳功夫純熟的人,臂膊如棉裹鐵,分量極沈的精妙全在於此。

第七大要領 上下相隨

太極拳勁起於腳根,行於腿,主宰于腰,達於手指,一身必須上下相隨,一氣貫通,由腿而腰,由腰而手指。意念發令于心,傳令於手,觀色於目,上身手若運行,下體足必須配合,上下相隨,自然合拍。

上下相隨也就是說,陳式太極拳必以手爲引領,而耍手又全在於手掌,手指中沖領其周身運動,手到之處,足必相隨,中間胸腹也隨手足變化而運,上下一體,一氣貫通,說動一齊動,說停一齊停,將頂、襠、心、眼、耳、手、足、腰八體緊密結合,共同變化,做到不先不後,迎送相當,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轉接靈敏,緩急相將。

如此一來,便可以處於“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的靈虛應擊,一觸即發的最佳技擊狀態之中。

第八大要領 內外相合

陳式太極拳以意爲先,意爲主帥,身爲驅使,而意的表現在於精神,意念暢通四體,精神必然提起,身體活動也自然輕捷靈敏,正是內外上下必隨,其勁不可逆拂,一氣流轉。

陳式太極拳千變萬化,無往非勁,所向無敵,雖然動作姿態多端,但也絕不外乎虛實開合四字,其勁源歸爲一。從頭頂到足尖,內有五臟六腑經絡筋骨,外有肌膚皮肉毛髮,四肢百骸處處相連爲一體,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打之而不亂,以意行氣催形變。若要拉開,不但手開足開,心中意念隨著也開了,若要閉合,不但手合足合,心中意念也與之俱合。一招一勢,凡上欲動下自隨神同往,凡下欲動上自領神引導,凡上下動中部和神策應,凡中欲動上下輔神主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虛實開合,渾然一氣,則發力自然會迅猛而機靈。

第九大要領 招勢相連

陳式太極拳要求在運動中進退有序,神氣貫串,絕不間斷,招勢相連。

太極拳最忌用的是後天之拙勁,雖當時十分剛強,但是後天之勁是有起有止,有斷有續,舊力盡時,新力尚未生,而此時卻最容易被人所乘,受到衝擊,並且自己不易防禦還擊,處於被動之境。

陳式太極拳爲內家拳術,意念生於無極之境,淩於太極之顛,運用的是源源不斷的先天之氣,純系用意不用力。拳路自始自終,招招勢勢均由意念所引,上招下招,一氣承接,綿綿不絕,周而復始,迴圈無窮,神氣從不間斷。

陳式太極拳,起勢十分重要,一起得勢,以下各招無不得勢,徒手空運時,必須在意念上感覺到拳路運動承接得勢,機敏靈活,並且要仔細揣摩拳勢變化時,這個運動如何走下,另一個動作怎樣運起,把每一個動作都做到完美無缺爲止。在神氣十足,這個動作似乎可以停止之際,立即引動下一勢動作,緊緊相承,讓拳路變化於似停不停,不停而停之境。

正因爲陳式太極拳招勢是如此承接轉變,要求也就更爲嚴格,必須對拳路的一招一勢仔細研究,領悟其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微妙關係。其中一個變化沒有琢磨透理,那麽這一勢的機制情理便處於茫昧之中,勢必影響到下一招的進行,若將拳路中招招獨立,割斷血脈神氣,不能自始自終一氣貫通,則胸中之太和元氣永遠難以發揮作用,拳術則疲。

招勢相連實際上表現就是在每勢將成之際,身形運動好像要停,而神氣運行卻萬萬不能停,從而將內勁慢慢地、源源不斷地、十分充足地運到各個稍節,且下勢變化又躍躍欲動、急待化形之時,才能將上勢動作與下勢動作打通,其中間絕無隔閡之處,一氣流行。

勢勢如此,招勢相連,貫穿拳路始終,每勢承接之後,再細思手足如何得機得勢,弄清來龍去脈,掌握機關勢力,自然靈動轉關。一旦與人搭手,必定能將自身立於不敗之地,如意迎敵。

第十大要領 動中求靜

陳式太極拳是在絕對的、永久的運動中進行,它要克服外加拳術以跳擲爲本,用盡力氣去拼搏,練過之後气喘吁吁的弊端,就是必須在絕對的永久的動作之中求得相對的、暫時的靜,並於短暫的體形靜態之中繼續完成意念運動,調理身體的內部因外部變化而帶來的短暫的不協調,使自己在頃刻之間達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以應禦外來之動,克制對方于不協調的短暫瞬間,一舉制敵。所以,陳式太極拳術的動作雖各式各樣並且千變萬化,進行在絕對動的形態之下,但是,它的其中又十分機密地貫穿著動中有靜的自然規律,是一套無與倫比的,具備有無限生機的內家拳術。

陳式太極拳動中有靜與靜中有動的自然運動規律,順其道而行,在拳路運動中自然地把動與靜有機結合在一起,該動則動,該靜則靜,既有節奏性又有規律性並且有變化性。以慢爲上,保持雖動猶靜法則,動作緊密配合呼吸,將氣沈于丹田,保證身體血脈經絡相通,大腦神經中樞保持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在運動之求得安定和沈著,保持在技擊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也就是陳式太極拳術的“以靜制動”的重要準則。

陳式太極拳動中要求: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是陳式太極拳術中求靜和以靜制動的具體形式表現,即不動時如五嶽三山,巋然不動,動似江瀉海嘯,濤浪騰空;不動時像狸貓捕鼠,待機出擊,動時如蒼鷹叼兔,迅疾准狠。

陳式太極拳術中的每一招一勢,都是有起有落的,起是動的開始,落是暫時的靜。在兩勢承接之處,似停而非停,勁似斷而意未斷,如此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連綿不斷,如波浪一般,徐徐運動。

陳式太極拳中的內氣運行,當一個動作結束時、要將內氣沈于丹田之中,而後再由丹田發出,隨著已經起勢的拳式進行周身運動。內氣回歸丹田之時,是短暫的一靜,再由丹田勃發而出時起,使持續的運動。靜時蓄養內氣,於動時氣行周身,這是一個內氣的轉換與增生過程。在整個陳式太極拳術較長時間的套路運動中,必須善於做內氣的轉換,使身體內部源源不斷地産生新氣,維持整個運動的需要。

陳式太極拳是一靜一動的巧妙結合而構成的,外形靜時,內氣猶動;內氣靜時,外形又發。它的本身就是在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狀態中持續進行的,必須細心體會,領悟清動中求靜之理,方以實施以靜制動之法。

程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