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和歷代太極拳家的努力,陳式太極拳這顆東方文化的瑰寶,也向其他科學一樣更加完善,更具有社會性與時代性。因此,學習太極拳的十大理論,對提高太極拳的認識,以及向太極拳更高層次的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大理論 太極氣論
氣爲人生命之源,造化之本,人體的氣一般分爲三種氣:第一是元氣也叫真氣,第二所食五穀雜糧運化而來的營氣,以及通過肺部所呼吸的宗氣。細分又可分很多種的氣,比如清氣、濁氣、橫氣、邪氣、滯氣、逸氣,氣的質量關係著人的生命,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的流通是靠氣來推動的,多種疾病都和氣與血有關係的,例如心臟病、膽固醇偏高、腰酸腿疼,以及各種壓力所引起的頭痛、頸痛。中醫方面常講,“不通則痛,通則不痛。”血中之氣如能達到一定標準,血液迴圈就會暢通無阻,百病不生,否則就會因血液不暢産生一系列的疾病。爲此,平衡陰陽,調和氣血,才使人能健康長壽,爲了對氣便於細膩的敍述,可將氣稱爲陽氣和陰氣。呼氣爲陽氣,吸氣爲陰氣,上升爲陽氣,下降爲陰氣。陰陽之氣互相變化,又互爲其根,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陽氣上升仍爲陽氣,陽氣下行即爲陰氣;陰氣上升即爲陽氣,陰氣下行仍爲陰氣。 陽又爲剛,陽氣充足,就顯得陽剛之氣,使人精神慧爽,陽氣是維護身體的重要之氣,陽氣旺盛,精氣神旺盛,還可以使身體中諸筋柔韌。這就是陽氣的作用。 如果把氣、血、津液來相連。氣屬陽,血屬陰,氣爲血師,血爲氣母,氣行則血行,氣鬱則血滯,氣能生血,又是血液循环的原動力,氣旺則血功能就強,氣虛則血功能就弱,氣能固攝血,使血不致溢出脈外。 氣與津液的關係,與氣和血的關係相同,氣能生津,又能化 津,還能攝津,津又能截氣,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全倚賴於氣的升降運動和氣的氣化作用,而氣在體內的存在,不僅依附於血,還依附於津液,津液也是氣的載體。
以上講的都是氣,在生理方面的作用,現在談一下氣在陳式太極拳裏的作用,練的拳架,如果沒有充實的內氣,就稱爲空架子,花拳秀腿,好看不實用,在練習拳架中,有了充實的內氣,就稱爲有了功夫。有了充足的內氣,就能在練拳的過程中把氣運達四稍,運達所需要的部位,配合太極拳的各種發勁,在實戰時就會所向無敵。 但要注意在練拳過程中不要出現以下幾點。
(1) 橫氣: 橫氣填胸,上氣不接下氣,運動時呼吸連喘。
(2) 逆氣: 運動時肩上挑,肘上架。在完成動作時,要求氣沈丹田,而這時正好相反. 肩上挑,肘上架,而氣上升於胸中。
(3) 耶氣: 呼吸不正常,時有時無,運動時嘴發青,臉發白,氣發喘。
(4) 滯氣: 運動時將中氣堵寒,周身之氣不能流通,氣停止在胸中。
(5) 濁氣: 運動時上重下輕,外散內空,完全用拙力。
(6) 散氣: 運動時,不能夠一氣呵成,周身協調,連綿不斷,時有時無,從外表看軟綿綿的。毫無精氣神之感。
(7) 丟氣: 運動時,不能夠以外形領內氣,或到了高級階段,不能夠以內氣摧外形,丟掉了稍節領,中節隨,根節摧的要領。同時又失去了中定勁。
總之要想練好陳式太極拳,首先要練好氣,武術界有一句話:“內練一口氣”講得就是要練好內氣,經常正確練習可達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氣是流動的,周身上下無處不到,由於氣生於先天, 稟於後天。所以又有先天氣,後天氣之說。把氣練的團聚不散,才能充實正氣,扶正怯邪,人體才能得以健康,功夫才能得以提高,給人以羡慕的神采弈弈健壯的身體,和高深莫測的功夫。
第二大理論 太極神論
神是人體一切意識、思維、生命活動的體現,神是人們生活中一切發生、發展、運動、變化等物質基礎,它主宰著人們生命的一切活動。人的一切行爲無不受大腦、思維、意識所支配,神産生於先天之精,生來有之,有依賴後天水谷精微的滋養。神與精、氣的關係非常密切,三者盛則同盛,衰則同衰,精氣充足則體健神旺,精氣虧虛則體弱神衰。正如《素問,移精變氣論》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在練太極者身上的表現極爲重要,一個武術家的功夫高低,首先要看在練拳時神的表現。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每一字都與神有緊密的關係,在練拳時,手到、氣到、神也到,並且,神采奕奕,精神飽滿,反應靈敏,動作靈活多變,表現出體健神旺的練武者的高尚風範。否則:練拳時,東張西望,目光呆滯,有氣無力,反應遲鈍,運動不靈活,就是無神、少神或失神的表現,神來於精,精又化於神,如果精氣損傷,機體功能減弱,體質就會虛弱,在練拳時就會動作遲緩,倦怠乏力,少氣懶言,精神不振。
馮志強老師說:“精氣神爲人身至寶,習練得法,功必大進。”又說,“每以十年苦功而不見長進,甚或成病,頗爲可惜。”習練太極拳,首先要學會養氣,養氣的最好方法就是配合呼吸慢練,一招一勢都要舒展大方,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不鋼不柔,不輕不重,若有若無,若虛若實,淩神於動作之前,氣沈于丹田之中。不爲拙氣所滯,周身氣脈暢通無阻。這樣,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再經自己刻苦修煉,日積月累,可功達上升。
第三大理論 太極拳論
何謂太極拳,這個問題恐怕是衆多的太極拳愛好者最關心的問題之一。一個太極拳愛好者迷上了太極拳,又十分下功夫,若弄不清什麽是太極拳,處於茫然之中,自然拳術再練也無長進,如果下功夫,又練不出功法頗爲可惜。 若要弄清什麽是太極拳,首先必須弄清楚‘太極’這兩個字的來源。 太字原爲大。易幹上講‘大哉幹元,萬物資始’意思就是說大字是世上萬物形成之前的幹元之境,無邊無際。後來,當人們想表示比大字含義更廣、更深、更遠、更高之境時,就在大字下面加了一點,成之爲太,含義爲無比、無際、無止、無沿、無上,比大字之意更上了一層,直至虛靈。這即爲‘太’字之源。 ‘極’字原意爲屋中間頂端順房之木,既屋脊之棟,含義也爲最高、最顛、最上。 但是,要講太極之義,還必須先弄清無極之意,因爲太極之本爲無極。中國古代哲學中稱派生宇宙萬物的本源,原始混沌之氣境,即爲無極。而總括天地萬物之理,便稱爲“太極”。無極之境是靜止的,意理行而生太極。太極動産生陽,動極便靜,靜而後生陰。於是,兩儀産生,接著由兩儀而生出四象,四象再生出八卦,從而産生了天、地、風、雷、水、山、火、澤八種自然現象,進而推衍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所以也說,太極本無極。 知道了太極與無極兩個詞的原意,再來看太極圖,領會太極拳之由來。
古代的道家把太極形象爲O,意爲太極是一氣迴圈,運動開始,即界分陰陽,但只是一個圓圈圖案,如同表示無極之景,很難與太極區別開來,更難以表示因太極所動而産生的陰陽兩儀之變化。於是,道家們便又制出了陽動陰靜圖,並且以陰陽圖的左部白色圖案爲動陽,以右部黑色圖案部分爲靜陰。白色圖案中有黑色的圖案來表示動陽之根,黑色圖案中有白色的圖案來表示靜陰之根,最終于動陽的白色圖案中以一個小圓圈的方式,將兩種顔色的圖案連接在一起,稱這個小圓圈爲太極。但是,陰陽圖當中的小圓圈並不僅僅是一個小圓圈,而是與最外面的大圓圈是一體,也即是同一個圓圈,意在表明陰靜與陽動的變化皆在太極之中,是太極原有之物事,然而人們用畫筆卻難以僅用一個圓圈表示太極,又能顯示出陰靜與陽動的變化關係,所以才於太極大圓圈當中的陰陽變化顯示之後再畫了一個小圓圈。此中寓意是書不能盡言,畫不能盡意的一種衍生表現手法。這也就是太極陰陽圖的産生根源。它的産生根本上就是要向人們展示一個古老的,科學的哲理,陽生於陰,陰産于陽,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陳式太極拳正是由第九世祖陳王庭根據太極陰陽圖中的陰與陽,動與靜的變化而創造的。 首先,陳王庭創造太極拳是根據太極圖中的陰陽之變,將招招式式的動作都分出了虛實變化。強調演練者在演練太極拳時,做到放鬆全身、虛靈頂勁、含胸塌腰、松腰養氣、沈肩墜肘、氣沈單田、上下相隨、內外結合、連綿不斷、動中求靜、上虛下實,從而形成順應自然變化的太極拳。 其次,陳王庭又根據太極陰陽圖中的(動中於靜,動極又靜,靜極複動)的靜動之變原理,要求演練者必須于拳路變化中,動中求靜,放慢動作,以自己靜中所生之動來克服對方的莽動,從而取勝。 再者,陳王庭又根據太極陰陽圖爲圓形,而將自己所創的拳路動作儘量多呈弧形,做圓周或半圓周運動。 正是因爲陳王庭所創拳術是以太極陰陽圖爲本,並在多方面具備太極陰陽圖之性與形,所以才取名爲太極拳。
第四大理論 太極心論
世界上只有人是萬物之靈,而心又爲人體五官百骸之靈,所以心爲人一身之主。只要心一動,五官百骸自然聽其指揮,隨其運動。如果出現身體某些部位器官沒有按照心中指令目標路線進行運動,則是因爲演練者自己的心力沒有達到,不可歸咎於身體某部。 當前,拳術十分盛行,在全球已經形成一股熱潮,有關武術之類的書刊雜誌也如雨後春筍般的紛紛出現,名家論著,實在很是不少。但是,若要演練太極拳必須知道太極拳是太極陰陽圖而發明創造的。太極圖外面的形迹和裏面所包含的精意形象地體現在拳勢之上,也就是說太極拳既有成形可見的套路,又有無形意會的拳理,這二者若不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演練者就不會明白拳理是如何發於拳勢,更不會懂得拳勢的運動實質上是在運氣和養先天自然之元氣。
學習太極拳必須用心研究其中道理,而不可只是盲目練其外形。演練者洞悉拳理之後,四肢開合擒縱就會運用自然,恰到好處,隨心所欲,一定會達到高層境界。 學習太極拳必須心中具備恒勁,堅持不懈地,在老師的正確指引下,以自己的能力與智慧深悟打拳之理的高層奧妙。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專心學習,一定會對太極拳心領神會。 學習太極拳,切不可認爲太極拳是老人們練得拳。在學習上馬馬虎虎,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只會浪費力氣,虛度時光,一事無成。 因此,在練太極拳之前必須先修心養性,平心靜氣,消除一切雜念,然後再開始練拳。如此一來,全身自然靈動,身體自然穩重,任天機往來,運自身開合,憑太極元氣周流全身。
第五大理論 太極意論
在太極拳中十分注重意的運用。所謂意,主要是指演練者的身體在充分放鬆的情況下,大腦皮層運動中樞神經對人體各部位按照太極拳技擊演練的技術要求進行的一種神經支配活動。 太極拳是一種輕沈兼備,內外兼修的運動,動作要求沈穩,圓活連貫;身體姿勢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太極拳運動中五官百骸的運動都十分講究,是以意催形,形氣結合,而意又發於心。所以首先心中想的要正確,發出的意念指令才會使四肢百骸正確的運行,而心發的指令不正確時,四肢百骸的運行也不會正確。這就是說意要正確,只有意正確,全身才容易放鬆,全身得到了放鬆,大腦中發出對拳路運動的意識才能集中,細緻入微全神貫注地支配各個動作進行姿勢調節,引導周身氣血暢通無阻,推掌出手,投腳拗步,無不使精氣神達於腳尖手指。一旦急切慌張或者心不在焉,身法手勢步行必然非偏即倚,不但不合乎規矩,也不附合拳理。
初學太極拳者,在動作尚不熟練之際,再加上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處於緊張擴散狀態,正確的、完整的動作概念尚未形成,偏重於用力,以力帶形,上下不能協調一致。動作苯拙,身體僵直,這時就談不上意了。 在一定時間內,經過不斷的艱苦的正確訓練,初步建立了完整的、正確的太極拳動作姿勢與技術概念,基本上可以保證自己的形體達到太極拳的套路的要求,又能自如的合乎各項技術要求程度之時,就可以追求意的訓練,先由以形帶氣,進一步向以意催形,形氣結合的高層次發展。 當能洞徹太極拳原理,並將太極拳理貫注於整個太極拳套路之間時,說明已達到了一個高層次的階段,既可達到以意催形,內外兼修的程度,又能達到十分明顯的靈活變化,拳術套路練得十分精煉嫺熟,舉手投足均有技擊含義,即便有時出現身體偏斜,也是斜中有正,正斜相生。在發勁時,勁由腰胯催動,發力準確無誤,力大千鈞,與外家拳術截然不同。 理不明延名師,道不清訪良友,要動作正確,意思明確,一招一式都做到形到氣到意到,從開始就要注意,要找名師指點,才不至於誤人誤己,才能做到理明拳正,在運用時才能知己知彼,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而意在先。
第六大理論 太極理論
太極拳是一門邊緣學科,包含多種學問。學習太極拳,心中必須明白,太極拳每招每式全是技擊,變化多端,神秘莫測。雖勢態各異,但是其勁歸根結底都是從丹田而發。在練習時可把太極拳看作一個整體。也就是從頭頂到腳,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毛,四肢百骸連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順其性而自然,行其事而合乎規矩,合乎人心之所需,究乎天理之所順。一開一合,順其自然;一剛一柔,絕無免強;一動一靜,恰和天機;一虛一實,完全符合太極之理。正確修煉,內氣充實,久而久之,可破而不開,撞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應。但是,要達到這個階段的功夫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持之以恒,不可性急,因爲這不是一時半刻就能練成的,它需要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轉換過程,要達到這個過程就得反復練習,功到自然成。
當具備了上述功力後,在技擊上必須把握時機,掌握分寸,待機而動。要動,乾淨利落,迅雷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犯疑義,如高流湍下,令敵不能防禦並處於茫然被擊之中,如龍威猛虎,出敵所料,急如閃電,一瞬間完成所有動作,此時務必寂然處之。要靜,全身無一不靜,上下左右沒有一處參差牽挂的地方。這就是太極拳技擊的主要綱領。 勁以蓄養而有益,功以久練而後成。
學習太極拳,和其他各門科學的方法一樣,都必須深入領會其中所蘊含的道理,然後才有可能成功。事不分大小難易,術不論高低深淺,只有下了功夫才會有所進步。既不可急躁,又不可半途而廢,只有按照規律,循序漸近,才能夠使自己真正的融會貫通,才能使自己身體百骸自相貫通,上下表裏自相聯絡,達到不散不斷,不僵不丟。氣充于肌膚,劍於骨髓,一松一緊,神氣鼓蕩,四肢百骸歸屬於太極隨心所欲的高層境界。
第七理論 太極招論
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其作用於舍己從人,抓拿扔跌,防身健體。在運動時舉手投足,順其理而得法,按其法而呈形,這個形就叫做勢,一般都稱作招。每一招是由何而起,手足如何來運行,運行勢末如何收起,明白整體外表動作是什麽形狀,體內走的是什麽勁別,並在心中仔細揣摸這一招如何運用下一招如何接上,這兩招之間是怎樣承上啓下的。同時還必須使體內血脈貫通,不能夠出現一絲一毫的隔閡,而將上下兩招分爲兩段。
太極拳套路招勢的方法,不是一招自成一招,而是千百招如一招,一氣貫通,招招相連,勢勢貫串,永不間斷。 太極拳招勢之中,一般以手動爲陽,手靜爲陰;手背爲陽,手心爲陰;前側爲陽,後側爲陰。但是也有陰中之陽,陽中之陰,在手足的運行之中,哪個手爲主,哪個手即爲陽;哪個手爲輔,哪個手即爲陰。但是也有一些招勢之中是先陽後陰的,外陽內陰,無論怎樣變化,一般情況下,技擊的手和腳是陽,輔助的手和腳是陰。一陰一陽的變化必須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歷代太極拳名家都十分注意對一招一勢中的身體運動的研究,從中悟出精妙的太極招式之理,並應用到太極拳的技擊實踐中去,從而達到功夫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學習太極拳必須對每一招一勢,結合理論,同時結合實際反復運用,豁然貫通,隨心所欲。使自己的功夫向爐火純青的高層境界發展。
第八大理論 太極情論
太極拳同樣有情,如果沒有情,就像木偶泥人一般,只會機械地做個動作,呆笨無比,沒有一點點情致,又有什麽意義可談呢?因爲太極拳本身包含有美術學、藝術學、醫學、人體力學、哲學,還具有表演性和娛樂性,健身性和技擊性。在練太極拳時,能夠讓旁觀著看而不厭,而且可以使人心曠神怡。
練習太極拳,與音樂合起拍來,手足運行,身形變幻,高低揚抑,舒展大方,猶如輕歌漫舞。將意行遍周身,寓無限太極天機于拳路變化之中,既鍛煉了身體,增長了功夫,又陶冶了情操,給人以美的享受。
練太極拳絕不可以無情,無情會失去它本身價值和奧妙的一半。然而,若是與人進行交手,萬萬不可有情。因爲人情而會被對方打傷或打敗,也失去了太極拳本身的價值和奧妙。
太極情是矛盾而又統一的哲理體現,既不可以無情,也不可以有情,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是符合太極拳理的。
第九大理論 太極景論
太極拳的一開一合,時擒時縱,或屈或伸,來往轉折,妙趣橫生,協調自然,奇情無比就謂太極景。
太極情而生太極景,太極景離不開太極情,若無情而難以成景。太極情,與太極景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承的關係,無此即無彼,有此必有彼。當練到出神入化、妙趣橫生時,太極景也絕倫無比。
若想呈現太極景於太極拳術之中,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必須要遵守太極拳的運動規律,格守拳理。其次,還要動腦筋,思考太極拳招勢之間的內在關係,酌磨透徹,牢記在心。然後,根據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將自己所練習的招勢姿態不斷校正和昇華,使自己在明規矩而守規矩,脫規矩而合規矩基礎上,把太極拳練得出神入畫,一招一勢,一開一合,一上一下,均賦太極拳理於其中,太極景也順其而生。達到這個境界時,動作如行雲流水,滔滔不斷。屈身往來,神行變化,猶如蒼龍入海,變化莫測,使人拍案驚奇。這就是裏面有情,外邊有景。
太極景的要求就是要舒展大方,靈活多變,驚奇身表現的凜凜盡致,歡快舒暢。如同在天氣晴朗,微風拂絮的陽春三月去郊遊,處處春柳驕花,層層山明水秀,令人觸目興杯,留戀往返,歎爲觀止。
第十大理論 太極性論
中國古代哲學家把太極分爲陰陽兩個部分,以天與日爲陽,以地與月爲陰,陰陽既生,剛柔則現。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相反的力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互相依賴,互相制約,互相轉化,互相爲用。陽爲剛、陰爲柔,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虛實開合,變化多端,這個過程就爲太極性。
陽剛與陰柔是既對立又統一屬性,他們是互相對立,相互滲透,互相轉化的。太極拳所表現的剛勁與柔勁,均是柔中帶鋼,剛中帶柔,剛柔相濟。剛爲快速,迅猛有力,柔爲柔和,緩慢沈著,有柔無剛難顯武術之威,有剛無柔難化快速之力,也體現不出舍己從人,四兩撥千斤之技。
太極性爲剛柔相濟,主張以柔克剛,而主要體現在陰陽變化之中。陽剛陰柔互相變化,又互爲其中,不可分開。對於練拳時的形態姿態上,動作若硬即偏剛,動作若軟即偏柔。究竟剛柔如何爲相濟,太極拳理中講得十分明白:“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猶覺硬,四陰六陽是好手,惟有五陰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是太極性鑒別的最好方法。
但是,五陰五陽,陰陽無偏並不是否定以柔克剛,反而是講了陰陽的變化關係。以柔克剛的哲理,古人講的:“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剛的道理。
太極性的體現,主要是在應用螺旋力、離心力及向心力、以及杠杆等科學原理。講究避實擊虛,以四兩之力化撥對方千鈞力。在技擊應用方面,若對方以猛拳擊來,首先略閃身,讓過對方拳擊鋒頭,避開來勁,使對方力點落空。在對方落空時勁繼續前沖,將自己的力量作用在對方身上,加大對方失控的作用力,令對方處於無根、無基、無控的狀態。此時,對方無還擊之力,只有被動挨打,沒有進攻的機會,這便是太極拳中的“四兩撥千斤”。如此迎戰還擊,即爲太極性所主張的以柔克剛。
太極性在運用方法上,主要是沾,連,粘,隨四種。”沾”即指演練者如同膠一般,緊緊地粘住對方;”連”即指和對方不頂不丟,緊緊的粘連對方,彼進我退,彼退我跟;”粘”即指如漆一般,當對方想收身、脫離之時,緊貼上去,令其欲退不能;”隨”即指必須隨著對方來勢,彼欲左已隨左,彼欲右已隨右,。只要沾必有粘,只要連必有隨。沾、連、粘、隨的方法中正是剛柔相濟地去化解對方之勁。所以,必須不頂不抗,隨來隨往,在對方運行之中尋求破綻,實現以柔克剛的最終目的,以技擊的技巧輕而易舉地制服對方。
太極性的靈活運用是一個相當高的層次,它的實現需要長時間的鍛煉,方能運用得當。對初學者,身體各部位都比較生硬,存在著一股僵勁。要掌握太極性的運用,必須先從柔勁的鍛煉入手,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克服自己身上存在的僵勁,便會越練越靈活,氣血愈通暢,手腳則漸漸生力。而這些力則是由柔中而産生的,進而便可柔中生剛,由剛而柔;再由柔而剛,剛中産柔,柔中生剛,剛柔相濟,隨屈就伸,無過不及,豁然貫通,運轉自如。只有達到這個階段,方算悟徹了太極性,這樣再繼續深造下去,即可達到拳術爐火純青的境界。
程進才